进 入 老 网 站

欢迎订阅!

订阅

王晓明


1955年生于上海。中学毕业后当过5年工人。1979年于华东师大中文系攻读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师从许杰和钱谷融先生。1982年毕业,留系任教。现为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中文系教授,兼该校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主任。同时是岭南大学人文学科特聘教授Distinguished Adjunct Professor of Humanity(2014-2019)。目前主要从事当代文化分析和中国现代早期思想研究。


王晓明中文单行本选目(当代文化分析)

著作:

《半张脸的神话》南方日报出版社,2000年    

《半张脸:中国的“新意识形态”》,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2003年    

《半张脸的神话》(修订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横站》,人间出版社(台北),2013年

编作:   

《人文精神寻思录》,文汇出版社,1996年

《在“新意识形态”的笼罩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当代东亚城市:新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

《中文世界的文化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

《太平洋西岸文化研究的历史与未来》*,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

注:编作书名后有*者,为与人合编而以第一编者署名。

中文文章选目(当代文化分析):

《关于昆德拉和“昆德拉热”的对话*》,《书林》1989年第5期

《敌我意识的陷阱》,《二十一世纪》(香港)1992年8月号

《旷野上的废墟――关于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  》,《上海文学》1993年第6期

《精神废墟的标记――漫谈“《废都》”现象 * 》,《作家》1994年第2期    

《人文精神: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  》,《读书》1994年第3期

《在批判的姿态背后》,《二十一世纪》(香港)1999年4月号

《盥洗室与文化批评 》,《新民晚报》1994年4月28日

《传统文人精神的当代意味*》,《文艺争鸣》1995年第1期

《我们能否走出失语的困境――六年来的思想历程 》,《东方》1995年第3期

《当代中国的文化和文学认同* 》,《雨花》1995年第10期

《太阳消失以后――谈当前中国文化人的认同困境》,《 文汇报》1995年8月27日

《呼唤知识分子的信念和良知――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回顾》,《文学报》1995年12月28日

《被遮蔽与被隔阻的――从第二种“反省”谈起*》,《中国研究(东京)》1996年第 2期

《知识分子的新文化传统与当代立场* 》,《香港文化研究》(香港)1996年冬季号

《走出文学困境与精神困境》,《读书》1997年第10期

《人文教育与人文精神* 》,《天涯》1997年第6期

《“人文精神”论争与知识分子的认同困境》,《身份认同与公共文化》,陈清桥编,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

《在制度变革之外》,《读书》1999年第4期

《半张脸的神话》,《上海文学》1999年第4期

《还未现代,已经过时》,《打开》(香港)1999年第15 期

《科索沃战事的警示 》,《亚洲周刊》(香港)1999年5月2日     

《知识分子在“全球化”中的作用*》,《东方文化》1999年第4期 

《今日中国的职称评审制度》,《东方文化》1999年第5期 

《“文化议论”的生机》,《信报》(香港)1999年3月20日 

《现代化想象与知识分子* 》,《科学时报》1999年3月22—24日、3月26日、4月1-2日     

《在“无聊”的逼视下--从朱文笔下的小丁说起》,《视界》第1辑 (2000年5月)

《九十年代与“新意识形态” 》,《天涯》2000年第6期

《“现代化”与中学语文教育 》,《教育参考》2000年第6期

《当代政治的失败》,《读书》2001年第11期 

《从“淮海路”到“梅家桥”――从王安忆小说创作的改变谈起》,《文学评论》2002年3月

《面对“全球化”:鲁迅式的眼光》,《中国现代文学》(汉城)第23期(2002年12月)

《行政体系渗透博士培养制度――上海大学文学院王晓明教授访谈》,《社会科学报》2002年3月14日

《“怀旧”遮蔽了真实的老上海 》,《文汇报》2002年8月3日 

《后一种可能》,《读书》2003年第5期

《面对新的文学生产机制》,《中华读书报》2003年2月26日

《反战的理由》,《信报》(香港)2003年3月18日

《新意识形态与中国当代文化》,《汕头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非典”是什么病?》,《天涯》2003年第4期

《以小见大》,《三联生活周刊》2003年6月下

《今日中国的文学教育——答杨扬问》,《文学报》2003年9月25日

《“大势”何所趋?》,《中国大学改革之道》甘阳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

《不该放过的事情》,《文汇报》2004年2月11日

《“人文精神”十周年祭》,《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每一天我们都在为社会文化的倾斜付代价》,《东方早报》2004年2月20日

《釜底抽薪》,《视界》第13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

《新空间的问号》,《上海文学》2004年第10期

《何种“幽默”,怎样“诙谐” 》,《上海文学》2004年第11期

《L县见闻》,《天涯》2004年第6期

《新的图像认知规则的包围 》。《上海文学》2004年第12期

《横财不富命穷人?》,《上海文学》2005年第2期

《从研究生教育看大学的跟班化》,《大学沉思录》丁东等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面对新的愚民之阵 》,《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1期

《篱笆里的河水——关于“文化竞争力”和城市发展的感想》 ,《探索与争鸣》2006年第7期

《大学的弊根》,《南都周刊》2006年第54期 

《从建筑到广告:最近十五年上海城市空间的变化》,《热风学术》第一辑,广西师大出版社2008年2月

《就只能眼睁睁看它继续得逞?》,《解放日报》2008年2月16日

《上海天空下 》,《新民周刊》2008年第11期

《中国之认同的现实与期望》,《天涯》2008年第6期

《这样的人多了,社会坏不到哪里去》,《中华读书报》2009年1月21日

《为什么就不能乌托邦一下子?》,《台湾社会研究》第74期2009年6月

《今日中国大陆的国家认同——从川陕甘地震谈起》,《文化研究》(台北)2009年8月 

《“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官员” 》,《文化纵横》2009年第4期

《文化研究的三道难题:以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为例》,《上海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中国大陆的“城市化”:路在何方?》,《明报月刊》2010年第5期

《胡志明市大街上的摩托车》,《书城》2010年第7期

《必须遏制资本的逻辑》,《社会科学报》2010年10月14日

《从尤奈斯库到《魔兽世界》》,《上海文学》2011年第4期

《六分天下:今天的中国文学 》,《文学评论》2011年第5期

《当务之急是喝住他们》,《天涯》2012年第1期

《从文化研究的窗口看出去》,《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第1期

《三足怪物、叛徒、谜底及其他——答王侃问》,《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第1期

《从“浦东”到“重庆”:新路何在?》,《人间思想》(台湾)2012年第1期

《从上海到台湾:双面怪物很嚣张》,《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9月1日

《弱势者的空间》,《天涯》2013年第1期

《精神危机与精神根基》,《信仰访谈录》郑雄编,东方出版中心2013年1月初版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中华读书报》2013年5月29日

《为什么讲这个和为什么这么讲》,《人间思想》(台湾)2013年第 3期

《应该还能不一样吧?》,《东方早报》2013年11月9日

《 “刁民”流水线》,《南方周末》2014年7月24日

《E州杂感》,《人民文学》2014年第3期

《都是钻漏洞,性质大不同》, 《南风窗》2014年第9期(4月23日)

《兰州的水和韩国的船》,《南风窗》2014年第10期(5月7日)

《当狮虎比牛鹿多》,《中华环境》2014年第7期

《又在崇明砍大树了》,《澎湃》2014年8月13日 

《当违法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南风窗》2014年第22期(10月22日)

《“乡村让城市更美好” 》,《中华读书报》2016年3月23日

《什么是今天中国的“住房问题”?》 ,《探索与争鸣》2016年第9期  

《小区停车难,有解吗?》, “澎湃·市政厅”2016年10月8日

《殖民主义与现代中国:以上海为例的初步讨论》,《人间思想》(台北)2017年春季号

《在“利”字当先的时代里——答熊海洋问》,《文化研究》2017年第2期(总第29辑)

《“城乡结合度”:一个新的社会进步指标?》,《探索与争鸣》2017年第9期

《他们坐的冲下了长江……》,《热风学术》(网刊)2018年第4期

注:文题后有*者,为与人合作而以第一作者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