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 入 老 网 站

欢迎订阅!

订阅

“媒体与社会”系列讲座

2021.10.30 16:01


由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和当代文化研究网联合主办的“媒体与社会”系列讲座邀请到澳门科技大学章戈浩老师。2021年5月30日至6月1日,章戈浩老师就“后生命的传播:传播政治经济学与生存论视角”、“去西方化的媒介考古”及“文化研究在田野:感官民族志得失谈”三个主题作了三场讲座。


时间:5月30日、5月31日、6月1日

18:30—20:30

地点:上海大学东区文学院306


第一讲 · 后生命的传播

死亡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避之唯恐不及的终极禁忌,蔓延全球的新冠疫情使我们不断直面媒介上的死亡意象。无论是视死如生的悲壮,出生入死的奋斗,生死不渝的感动,生离死别的悲痛,九死一生的惊险,起死回生的侥幸,哪怕贪生恶死的卑微,似乎都再次提醒我们反思死亡与生存。逝者的遗体被当作病毒载体与生者隔绝,传统的哀悼仪式无法实施。未亡者的个人悲痛通过社交媒体相互抚慰。然而面对死亡,传播与媒介研究学者们却一直“舍生”而“忘死”。历历在目的景象,刻骨铭心的感受,无论是挣扎求生还是淡然向死,写进主流新闻或是爆款网文都是常事,却很难进入传播学者的法眼。甚至可以说,存在一个传播研究的死亡盲点。本研究试图从正面死亡盲点,继而从传播政治经济学和新物质主义等不同视角探讨数字时代人类后生命的可能样态。


第二讲 · 去西方化的媒介考古

媒介考古学是近年学学术探讨的热点。深受德国媒介理论影响,媒介考古学聚焦于媒介物质性,质疑了传统的技术史的线性叙述,并试图挑战传播学研究的盎格鲁-撒克森中心主义。然而,目前大部分的媒介考古研究集中于技术现代性与工业革命以降的媒介实践,仍需要从深远的时空维度再以扩展,并汲取女性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的批判传统加以反思。本研究基于若干本土案例作出初步尝试。


第三讲 · 文化研究在田野

民族志是文化研究重要的方法论资源,但在文化研究的方法讨论中长期未能充分展开。本研究力图引入感官民族志、数据民族志、双人民族志等新兴的民族志方法实践,反身思考文化研究中田野工作的新潜能。